第六十章 畏威不畏德!(1 / 2)

翌日。  收到内东门司递进的奏疏,刘娥第一时间翻看了其中的内容。  看完皇陵那边的奏疏,刘娥也露出了纠结之色。  选哪处更好?  真要选,肯定是宜子孙那处地更好,毕竟,先帝子嗣不昌,仅有六哥一子。  但地下水的问题,也不得不考虑。  万一真的挖出水来,临时更换皇堂地,势必会延误葬期。  半晌,刘娥朝着一旁吩咐道。  “摆驾延庆殿。”  既然犹豫不定,不如直接让六哥问问先帝。  不多时,刘娥移驾到了延庆殿,只是,她还未踏入内殿,便听到了一道满是愤然的声音传来。  “混账!”  “欺人太甚!”  赵祯腾地一下从椅子上站了起来,然后将手中的奏状,狠狠地摔在了地上。  咚!  下一秒,内殿的内侍和宫人们,或是低首,或是躬身,或是跪伏在地。  跪伏在地的雷允恭,战战兢兢道。  “陛下息怒。”  外殿,听到赵祯忽然发怒,刘娥不由加快了步伐。  踏入内殿,刘娥没有去管跪伏在地的旁人,而是面带关切的走至御案前。  “大娘娘。”  眼见刘娥出现在了眼前,赵祯顿时收起了怒气,躬身一礼。  “孩儿给大娘娘问安。”  刘娥微微点头,然后扫了一眼周围的内侍和宫人,语气冷冽道。  “六哥,是谁惹你生气了?”  “回大娘娘,我并非因为宫内之事生气,而是因为宫外之事。”  言语间,赵祯依旧板着小脸,一副余怒未消的模样。  “宫外之事?”  刘娥不解道:“是因为何事?”  赵祯绷着脸道:“镇戎军知军王仲宝上言,弓箭手指挥使魏文义巡边时,遭遇康奴族人袭击,战败,死十数人。”  “小小的康奴族,竟然敢主动侵扰边军,欺我大宋无人乎?”  得知赵祯生气的理由,刘娥显得很是意外。  那封奏疏,她不是批复过了吗?  【着枢密院下令,严责缘边诸城寨蕃部首领,务必谨守疆场,不得生事】  刘娥在批复时,担心官家不明白,还特地另写了一行小字。  【故务羁縻,以缓战争,行以夷制夷之策】  这一行小字,也是宋初对待西北少数民族的统治政策。  立国之初,宋太祖忙于南征北讨,无力顾及西北地区,只能羁縻而治。  到了太宗时期,宋太宗倒是想要解决西北问题。  但宋太宗骚操作太多,操盘失败,后来,契丹又介入其中,以致于武力解决西北问题,彻底成了空谈。  到了真宗朝,真宗继承了太宗的‘遗志’——反战思想。  其后,即使李继迁主动攻取灵州,宋真宗仍然没有武力征讨的打算。  彼时,灵州知州裴济以血书向朝廷求救,结果宋廷不仅没有派兵增援,反而互相扯皮。  最终导致灵州城,城陷人亡。  灵州一失,宋朝也失去了最后一片养马地。  对于这段历史,赵祯比刘娥更清楚,刘娥写的字,他也看到了。  但羁縻统治,只能是个笑话!  西夏是怎么从一个部族,成长为一个国家的?  羁縻之策,至少要负一大半的责任!  宋太宗口中的‘中国安静,四夷自归’,不过是一块遮羞布而已!  高粱河之败,才是宋太宗转用‘怀柔’手段的根本原因!  宋太宗不是反战,是畏战!惧战!  如今,吐蕃诸部,为何主动向宋朝靠拢?  靠的是以德感化吗?  似夏州党项、吐蕃等蕃部,从来是畏威不畏德!  吐蕃诸部向宋朝靠拢,靠的是三都谷之战!  大中祥符九年(1016),吐蕃大首领李立遵率领数万蕃部,入寇秦州,边地守将曹玮,携军战之于三都谷。  一战斩首三千级,追击百里,中伤及投崖死者,万计。  三都谷一战,彻底打服了吐蕃诸部。  同时也是这一战,为秦州等地带来了几十年的安宁。  也是因为这一战,吐蕃大首领李立遵、温逋奇才会频频向宋朝示好,试图获得宋廷的册封。  半晌,刘娥牵着赵祯的小手,强行让赵祯坐了下来。  “秦筑长城而黔首叛乱,汉绝大漠而海内虚耗,汉武唐宗,固为英主,然用兵不免于穷(穷兵黩武)。”  “逞一时之心,非王者之道,且如尧、舜、禹,方为圣王之道。”  说到这里,刘娥的语气不由加重了几分。  “六哥,你要知晓一点。”  “兵者,凶器也,非不得已,不可擅用之。”  赵祯面带不忿,故意赌气式地反问。  “何为擅用?”  “何为不得已?”  “难道非得蕃部大举寇边,我大宋才能动兵不成?”  听到这话,刘娥后知后觉地发现了一件事,官家终究还是一個孩子,免不了少年意气。  想到这里,刘娥坐到赵祯身边,握住他的小手,耐心的劝解道。  “六哥,你可知五代时期,天下是何情景?”  “数十年间,四海分崩,刀兵不息,生民涂炭,幸得太祖、太宗,平定四方。”  “你爹爹绍二圣之志,克定止戈,方有今日之四海祥宁。”  “已故宰相王文正公(旦)曾言,止戈为武。  佳兵者,不祥之器也,祖宗平一宇内,每谓兴师动众,皆非获已(不得已为之)。  太宗时,颇已厌兵,今柔服异域,守在四夷,帝王之圣德也。  且武夫悍卒,小有成功,过求恩赏,威望既盛,即须姑息,往往不能自保,凶于国而害于家,此不可不察也。”  赵祯‘哼哼唧唧’半天,勉为其难的拱手道。  “孩儿受教。”  一旁,刘娥